这显然是继承的殷周时代的外在神圣超越的观念。
《周易》本卜筮之书,其着眼点原在天道损益、人事吉凶上面。)儒,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君子,其特点是达乎德。
兼三才而两之…… 在通行本《系辞》第十章本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他认定了宇宙中有这种相反相成的两种对立的性质。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必皆于言语择善而言恶,择利而言害,塞人之美,阴人之恶,可谓无德,其凶亦宜矣。[2]其实,应当说《要》篇所说的德义德就是指道德、德性,这从《要》篇本文可以看得很清楚。
而在这里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的说法中,则是把这四种平列开来,无分于动静。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而这种争论表明,与生相对的性概念尚处于酝酿或萌芽状态。
《五行》和《中庸》均以修身成德为主题,它们无疑是儒家修养论或修身论的代表作。《礼记·乐记》相传为公孙尼子之作24,这篇传世文献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之性,特指区别于禽性兽性的人性,而非仅指存在于一切生成物中而作为其生成根据的自然之性。命下落在人生和社会中,即有时命、命数、命运和富贵贫贱寿夭之命。
而此篇竹书虽然认为心是道德实践和修身成德的主体,但其本身是否即具道德性,是道德心理活动的种子(道德本体)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人性修养论是修身论的子命题,它是以性或人性概念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修身理论。
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是竹书《性自命出》人性修养论的基本内容。而这个关键作用,即是他明确地将性与天命(或天道)贯通起来,构造了所谓性命论的思想系统。孟子曾批评告子曰: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尽管西周金文已出现了弥厥生的句子,且与《诗·卷阿》弥尔性高度相似,但对于弥厥生和弥尔性的读法学者尚存在争论。
2. 张立文:《绪论》,载岑贤安等著:《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2页。其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从人禽之辨论证人性所含的道德性类本质不同于禽性兽性所含之非道德性类本质,故云人性善。而且,将性看作由天而降之命的转化,并由此将宇宙生成论接上天命论的传统,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由孔子作出的思想大创造。《礼记·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密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从目前资料来看,郭店简《性自命出》篇最早反映了此一论域。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汉代的人性三品论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所有人的性都兼具善恶,但有厚薄、多少、清浊的不同。《礼记·中庸》引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九经以修身为本。人性的善恶不等于人生的善恶,反之亦然。二是孔子对于性概念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以之深化和重构儒家思想系统,使得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基本面相发生了根本转进。张法在性概念起源问题的探讨上有所推进,他认为性的远古起源有生命德三重因素17。在西周初期,中国古人已具有命德的观念,而命—德的结构从功能上看与命—性的结构有几分相似。
Human nature一词,通常译作人性,或译作人的天性和人的天赋本质。当然,汉代的人性论是复杂的,陆贾、贾谊、韩婴、刘向、扬雄、王充、荀悦等都有相关说法。
第三种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说,属于圣人之性纯善无恶、暴民之性纯恶无善和中民之性兼具善恶论。简单说来,这个概念是一种区别于动物性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性,它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这一点上,扬雄的思想更靠近孟子。而即此自然之性,荀子认为其中有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和生而有耳目之欲的恶因,故谓人性恶。
他以《诗·卷阿》弥尔性、《左传·昭公十九年》民乐其性的两性字均读为生为例子来证明其所谓性字之来源义,这是不恰当的。从目前资料来看,人性修养论大抵起源于孔子。故性概念及人性论的提出也是如此。由于董子持三品说,故其以中民之性为教化的对象。
在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期,人们面对生命现象而试图从其自身追问其本原,于是朦胧地产生了性的意识。《性自命出》篇的人性修养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心取性出的基础上,本篇竹书提出了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的观点,其中教包括自学和他教两种含义。
总之,性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春秋后期,其中孔子对于此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论域的建构起了关键作用。10.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48—449页。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荀子的性恶论应当推断为自然人性论的一个变种,其说法离告子、庄子学派的主张较近,而与孟子的主张正相反对。由此,古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和看法,不能一概而论。
人性的道德特性和美学特性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出来。由于竹书《五行》没有出现性字,故笔者在此不叙述其修身思想。目前看来,学界对于性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对于性概念出现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学者或认识不清。荀子从人的作为、创制活动来定义人的类本质,而不是从天赋之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洞察人的类本质,故对于他而言,人性同禽兽之性一样,皆为一生质而已矣。
外在路径是通过将身心置入社会规范中,并作相应的实践,从而完成修身目标。张岱年先生曾说性至少有三项不同的意谓,其一是生而自然,其二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其三是人生之究竟根据12。
人性善并不意味着人生善,人性恶也不意味着人生恶。古人提出性概念,这无疑是对于生之理解的深化,是为了解释生命现象而反求其本原于人物本身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结合《左传》《国语》《论语》和郭店竹简等材料,笔者进一步认为,此一性与天命(天道)思想系统的建构,孔子很可能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这同时说明,性字在很长时期内都不是以从心从生的构形出现。
本文由盈科后进网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盈科后进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合肥光伏推广应用“文章”做得精彩”